你好,这两天过的怎么样?我在英国曼彻斯特给你写信。
今天专门跑来这里来参加The Mill这份Newsletter的五周年生日活动。又因为这周强尼老师在东南亚出差,家里只有我和狗狗,所以就把Fabby也带上了。


这周英国有连续好几个很有意思的活动,果然是夏天到了,大家都活络起来了。我也在纠结,因为节目还在剪辑中,出门总是会打乱节奏。但最后觉得,活动一去不复返,剪节目的黑夜总是不缺。所以还是决定出门去,当然音频节目就要请你再等等。
今天 The Mill 的活动还没有开始,而且这家媒体我既是他们的忠实读者,他们又给我的这个会员计划提供了很多启发。像今天是我第一次来曼彻斯特这个城市,如果不是因为读他们的文章,坦白说,来曼城的契机或许还要再等一等。但因为读了他们,即便我从来没有来过这里,即便我每天生活的城市距离这里有两个多小时的火车,但它仍然与我建立了某些联系。我之后会专门找机会再完整地讲他们的故事。我之前上杨大壹的播客「多多指教」有提到一些他们,感兴趣可以先听听。
周三晚上,我去了彭博的新产品「Bloomberg Weekend」在伦敦办的一场线下活动,这个可以展开聊一聊。
先说说这个产品本身——
「Bloomberg Weekend」是去年10月彭博新推出的一个内容产品。你可以理解是一个为了「周末」这个场景专门做的一个内容列表(collection或者是curation)。产品形态包括:
网页(含桌面和移动App端)
两份Newsletter
一个文章的音频播单(不是单独的播客节目,而是只能在Bloomberg的App可以听的一个播单,听的是人声读文章)。
我从他们上线的时候就在关注这个产品,想去看一下一个新的媒体产品的生长过程。
周末对于一个商业金融媒体来说一向是某种「垃圾时间」。我记得本世纪初(哈哈哈哈,打出这个词的时候,我自己都笑了),我那个时候读的国内的电视人研究美国电视版面的书,里面就写到过,对于CNBC这样的财经频道来说,交易日交易时段才是黄金时间(相对的是,一般综合频道,周末晚间才是“大”黄金时间),对于彭博来说当然不例外。我记得以往到了周末,彭博的App或者网页上就是一些周末发生的新闻,但基本周末在金融领域也没有什么大新闻(地缘政治或者突发事件不算的话),所以整个版面就显得「咻」一下暗淡了下来,看了完全不兴奋。
所以,你会发现「Bloomberg Weekend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媒体的「副刊」,也不仅仅是包含各种「软性新闻」(彭博原本就有一个叫「Pursuits」的板块,很认真地在报道时尚、奢侈品、旅游业、餐饮业等等新闻)。它其实是精选了一些在「周末」这个承上启下的时间点上,适合被用户接收的信息。这里面就包括了:
彭博的专栏作家所写的政治、经济评论和Essay;
驻全球的记者发来的所谓「专题特稿」(比如上一个周末的选题是在高温酷热环境下,印度的户外工人的生存境况);
书评、人物专访。
除了这些相对原创的内容外,它也会从彭博的其他板块,比如视频、评论、Big Take等等,再选出一些内容,一起呈现出来。
以上这些除了你可以在App或者网站看到以外(这些属于「主动」消费),周六和周日还有两份Newsletter发到你的邮箱里,触发你的「被动」消费。
周六的Newsletter会把这周选出来的内容推给你;
周日的Newsletter叫作「The Forecast」,这封邮件里的很多内容是网站没有的,包括一些对于事件和现象具有前瞻性的数据图表或者简单分析,还有新周大事日历等等。
这里推荐你看一眼:官方的新闻稿、执行编辑写的发刊词和主创团队接受媒体的采访。三种语境基本上非常完整表达了他们最初的动机和想法。我特别喜欢发刊词里面对于「周末」这个概念与资本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关系。
有了上面这些背景,我再带你到伦敦这个线下活动的会场——
地点在彭博伦敦的大楼里,分成会前drinks(社交)、主体活动,以及会后drinks+餐点(社交)。
几个观察:
一、我这几年参加过一些策划的非常好的线下活动,我会意识到,线下活动真的是一种内容创作形式,它可以让你的「内容」变得看得见、摸得着,彭博的这场活动就是。
上半场主题是「Weekend Essay」,背景是晨光,三位圆桌的嘉宾 - 一位是政府与经济组的头儿、一位是彭博全球商业专栏作者,再一位是负责英国财富条线的编辑、同时也是专栏作家。三位聊的过程中涉及到特朗普、地缘政治、英国政府的财政危机等等。我忽然意识到,啊,对的,这类文章我的确在周末看到过,文章话题是「硬的」,就像此刻台上的讨论一样,但相对于日常滚动的新闻稍微抽离了一点,也可以开着玩笑聊,却都很有见地。
中场是一个游戏环节,彭博App里有一个游戏叫「Pointed」。每周5道与有关的题目,答题过程就类似「开心辞典」那种(哪位年轻人不知道「开心辞典」是啥,之后可以关注一下本花园的付费音频🕳️ ),不同话题的赔率可以自己定。然后产品负责人上来主持,大家现场玩。坦白说,我get到的就是这个游戏的使用场景——比如说,很适合在吃饭或者聚会中间,拿出来做个调剂,等于「七上八下」这种小桌游的功能。
下半场主题是「Dining Out in London」,背景是星光,嘉宾一位是米其林餐厅主厨,最近刚宣布即将在Marylebone开她新的分店,另一位是彭博的美食板块编辑。话题就从这位主厨新餐厅的选址开始聊起。


这么一轮下来,你大概就能够掌握「Bloomberg Weekend」的调性、选题、「朋友圈」都是什么了。最神奇的是,尽管聊的内容很充分,但其实,三个环节总共只有1小时10分钟,这还包括回答现场观众提问。
二、跟台下的观众聊一聊,会发现很多人只是彭博的订户,并没有像我一样已经看过这个刚推出半年的「周末版」。这某种程度也可以解释前面提到的活动的流程设置,这是一个需要平衡拉新和留存、新用户和老用户两种需求的活动。这些人里,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,是有浓浓的金融城气质的,这一身行头,就是下班直接步行过来。当我看到这群目标用户的真身,我又会更具象的去理解前面提到,为什么彭博的这个周末产品要这么定位啦。YA~
三、并不都是捧的,也有隐忧。这场活动的主持人是Mishal Husain,她是在去年11月加入彭博的,担任周末版的Editor at large,这个职位我倾向于理解为「特约编辑」,因为他们通常在团队中,相对于专职编辑拥有更大的自主权,他们也会做一些重磅的报道或者采访,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一定的知名度,像Mishal之前就是BBC的主持人。但坦白说,即便对于我,已经是「Bloomberg Weekend」读者,我也很难在她身上投射出我对于这个产品的喜爱。那么执行编辑Katherine Bell呢?在后面的社交环节,我也跟她打了招呼,简单聊了一下,她的确是比Mishal更熟悉「业务」的。但我想对于经常听播客的朋友来说,你或许可以理解,就是我没有那种想要上去拥抱她一下的冲动。她就是一位资深的、在负责我看到一部分内容的职业编辑。我平常消费「Bloomberg Weekend」时所感受到的某些思考、兴喜、激动,我也并不能完全投射在她身上。而作为一个资深的媒体人,她们两位和我甚至都有一点距离感。
这种「尴尬」或许不是在这个时代才第一次出现的,但在这个时代一定更容易被放大。与之相对的,当然是那些能抓出具体对象的创作者。我知道,这不是这个时代的发明,上一个媒体时代里也有明星主持人和大牌专栏作家(我又要举Carrie Bradshaw的名字)。但不同的是,在那个时代,一个媒体名牌背后的职业经理人与站在台前被人当作明星的人,都是少数。但今天后者的数量显然多了很多。他们和自己的受众之间的关系,也不都是明星与粉丝之间的关系,这种关系和距离感也开始变得多元。当在这个时代里,我们作为消费者,已经见识过多种多样的这类「关系」。媒体名牌与「我」的关系就显得很特别了。因为我就是不太能「抓」到它,我也没有办法衡量我们之间的关系和距离是什么。
这就是我觉得,媒体品牌在这个时代的某种「尴尬」,因为一个具体的、生动的人一定更容易被消费者「抓」到。
我并不想说,啊,机构媒体已死。即使他们是少数,他们也一定会存在。但一个以团队产出为基础的媒体机构,要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一种怎样的新关系。我觉得这才是那个有意思的问题。
如果我正在和你喝咖啡,我会和你提到这些☕️
今天刚读到这周《经济学人》的封面,讲的是长期以来,因为许多地方对于生男孩的追捧,而导致的新生儿男多女少的比例失调,正在趋于平衡。而与此同时,喜欢生女孩的情况,又在慢慢出现。我的感觉是,这当然算不上是一个新闻,更多的是很「经济学人」的风格,就是在早期阶段就点出一个正在发生的新趋势,希望他们聪明的读者注意到,并提出自己的肯定、担忧和建议。比如这一次他们的观点就是,人们没有那么重男轻女了,我们应该为之高兴,并推动这种观念早日彻底终结。但另一方面,事情并不是到此就结束了,因为新生儿女多男少也会带来新的问题。
这周,YouTube精准地给我推送了一期三年前「谐星聊天会」的视频剪辑片段,我看了一眼发布时间,应该是「单立人喜剧」的账号在最近刚上传的。我饶有兴致地看完了整条视频,然后忽然感慨,2022年的时候,我们已经在抱怨大环境不好等等,但现在重新看三年前的内容,觉得,哇,好精彩好欢乐啊,好像最近都没有这么欢乐的东西了。继而意识到,可能仅仅三四年前的东西,也要开始被值得怀旧了。
我也没有能够逃的掉LABUBU,即使我是如此被动的接收,她还是来了。我先是在两周前,在伦敦市中心的一家POPMART门口,看到大排长龙;接着就听人告诉我说,因为某个门店发生哄抢,在英国被停售,而到此时,我甚至还没记住LABUBU的名字;接着,好朋友,也是花园园友Sirui给我发来了这个视频,美国NBC“Today Show”女主播Savannah Guthrie从记者手里一把抢过LABUBU。(嗯,你还是要看一下视频,用文字一转述确实变味了)
麦当劳美国的官方推特这周发的这条,真的是太赞了。我很喜欢读的一个Newsletter的作者Emily Sundberg说,「它值得一个普利策奖」。
推荐这个活动,哈佛大学李洁教授分享她有关冷战时期的中国广播的研究。如果你人在香港,请替我去听这个讲座。
花园培育日志🌹
我的会员计划已经累积了190位会员,这份Newsletter的列表里,一共有729位朋友。让我感到开心的是,「播种者」已经有30位了,谢谢每一位朋友。
正如前面提到的,第一期音频还在剪辑中💪💪💪
对于Newsletter或者会员有什么想法,写邮件给我👉gardenyangyi@gmail.com
如果你觉得上面提到的某些内容,你的某位朋友或许也感兴趣,请把这封邮件直接转发给TA。
也欢迎介绍你的朋友来「杨一的花园」里玩,把这个链接复制给TA👉 yangyigarden.com
下次见。
- Y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