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好!
我在伦敦给你写信。
先来说事儿——
在2025年新年前,我想邀请和我进行一对一的语音聊天。
你可以使用下面这个链接:
https://calendly.com/yangyi-podcast/meet-with-me
我设置了一些我可以被预约的时间,你可以通过Calendly所提供的功能,进行自由预定。每场语音聊天时长不超过1个小时。
我所预留的时间的基本逻辑是:
周一到周三,是在欧洲的中午,东亚的晚上
周四,是欧洲的傍晚,美东的中午,美西的上午
周五和周六,是欧洲的上午,东亚的傍晚
12月24-25日,也就是圣诞节的那几天,不开放预约
当你预约的时候,请先选择你自己的时区,再根据你的情况来预定时间。
我在预留的信息里,已经提供了Zoom会议室的链接,理论上墙内也可以访问;
如果确实出现墙内无法访问的情况,备用的链接是一个腾讯会议室;
如果你已经预约了时间,并已经确认,我就会按时出现在Zoom会议室;如果你没有按时出现,我会转往腾讯会议室试试看。
所以这需要我们双方,如果约定了时间,就务必准时出现。
当然我还是留了一个我的邮件,如果有什么紧急的情况,欢迎你邮件联系我。
我是第一次用Calendly安排线上会议的预约,所以仍然不排除由于设置原因,导致的一些误会,希望不会太混乱。
聊天期间,你可以带来任意你想和我聊一聊的话题。我自然也有想要跟你聊聊的事情,我们可以在线上碰面。在我的设想中,每场聊天都是非常chill、很轻松随意的状态,我们俩像是在喝一杯云咖啡☕️
当然,如果你在预约过程中,就已经产生了疑问,也欢迎给我写邮件 yangyi@justpod.fm
欧洲的冬天又来了,准确地说,是西欧和北欧的那种冬天,伦敦现在每天下午三点半,天色就已经渐黑。
我家卧室的窗户对着楼道,天昏暗的时候,走廊里的路灯就会亮起。上周末,我有一天,每次一醒,我就眯着眼看一眼窗外,看路灯还亮着就继续睡,结果一路睡到了下午两点。
但其实一直睡觉,并不会觉得不累了,反而有一种生物钟混乱的感觉。再加上,白天有时候也没有太阳,天阴阴的,整个人就会一直处于一种昏昏沉沉的状态。
即使这已经是我经历的第二个西欧的冬天,但我还是没有完全适应。
生物钟混乱可能还有一个原因,是我从十月中旬开始,居然莫名其妙地做了一次类似环球旅行的长旅行。
从伦敦出发,先去香港,然后飞到洛杉矶,再到东岸的弗吉尼亚和纽约,然后从蒙特利尔回到伦敦。接着又分别去了柏林和新加坡。前后一个月的时间。
这一个月确实挺疯的。即使我已经这么喜欢旅游了,也没有这么玩过。
这次去到每个地方其实并不能算是纯粹的旅游——
去香港,是受到了中文大学方可成老师的邀请,给他的学生分享一些音频制作的经验。其中的一场是我第一次全英文的给别人「上课」,内心颇为紧张。
到了美国,去参加了今年的「RESONATE播客节」,可以称得上是「音频人自己的节日」了。没有商业化的讨论,没有平台方或者广告代理商,也没有人为AI发愁。大家都专注在内容创作本身,这一年有什么新的想法和创新?但最为难能可贵的是,大家并不是闭门造车,行业正在面临挑战是每个人都切身感受的事情。创作人坐在一起,吐槽归吐槽,但都直面变化,想着从每个人不同的角度能做点什么。当人人都行动起来,而不是抱怨的时候,你发现,新的趋势和动力真的就出现了。比如说,今年的很多分享以及listening session都围绕着docufiction,将虚构与非虚构的音频创作相结合;再比如,我之前在不少场合都分享过,许多在过去一年从机构雇员因为裁员而变成「个体户」的创作者,开始从自身的问题意识出发,去寻找内容创作的线索,已经创作出了一批这样的节目。在外界看来,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。这是一群和我们讨论「播客大选」完全不同的「行业叙事」,但我身在其中,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。
离开美国前,在纽约停了两天,太多匆忙,没有见到很多朋友,却见到了选前特朗普在纽约的造势活动,算是感受了一下大选的气氛。
蒙特利尔是我这趟行程的一个意外,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。我在那里认识了好几位新朋友,在那里过了几天和好朋友每天黏在一起的日子,就是随时可以叫朋友一起来做个晚饭,出去逛逛的日子。这个城市本身也很奇妙。我去老港旁边的城市历史博物馆参观。进去第一步就是看一个15分钟的视频,视频的第一句话就是,「这个城市是由移民建立的」。其实,很少听到有一座城市这么讲述自己的故事。有机会,很想把在蒙特利尔的见闻分享给你。
在10月底去北美,就可以看到各种秋色。我好像是第一次经历北美的深秋,随处都美到不行。


最后,我想分享一个新播客「新新人类 Pixel Perfect」。
这档播客三位人在美国的新生代科技记者 安蕤、马修和一闻 主持。我觉得这档播客的可贵之处是,提供了一个有关中国互联网的难得的视角。这个视角不仅是年轻的,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彼岸。这三位主播都有在美国科技媒体工作的经历,但他们关注的又都是中国的科技发展,从互联网到新能源汽车,再到AI。他们关注中国科技行业,也会与这些公司维持PR层面的联系,但因为身在海外,所以不会像人在北京、上海、杭州、深圳的科技记者或者科技自媒体作者,可以每天都在不同的公关场合出入。他们维持的是一种西方媒体准则下的专业的联系,不仅不会过分亲密,更不会让采访对象成为自己的「甲方」,维持自己的生计。但与此同时,他们又出身中国,相比所谓的「白人记者」,更熟悉中国的互联网生态,也有很多与自己的成长、生活紧密相关的体验。这样两种角度,在如今观察中国科技发展的领域,十分的难得。希望你有时间可以听一听。
就写到这里,如果你喜欢我的Newsletter,还是希望你可以把它分享给更多的人,不论是我过去播客的老听友,或者你身边的新朋友。
有任何想法,也欢迎你给我评论。
冬天来了,新年也来了。2024年的最后几周,大家保重身体哦!
送上我们家的Fabby酱照片一张~
- Yi